进入泉州的第一印象,大概就是五步一庙。在一个地方打车,平台的定位很多时候是某某宫。为什么泉州有这么多宗教,不仅有建制性的宗教,也有非建制的弥散性民间宗教,每个宗教都不缺乏信徒。而且宗教之间相安无事,彼此包容,甚至融会贯通。
在泉州的土著,大部分有自己的信仰,起码他们对妈祖的信奉热情是无与伦比的。甚至来泉州就业的新泉州人中,也有很多信徒。但在中原地区,在淮河流域,甚至在苏州,这种情况都不多见。苏州的信仰,除了佛教就是土地,尽管也相当芜杂,但是宗教种类与场所和泉州相比,那是少之又少的。而到了淮河流域的内地,宗教场所,甚至连个土地庙都没有,佛教的寺院也是为了经济效益而近几年才建造的。对于民众来说,他们选择的信仰不是建制宗教,而是诸如狐大仙之类的精灵,而且没有宗教场所,纯属“心灵信仰”。
泉州的宗教繁盛固然有刺桐港这样世界大港的原因,但是一千多年过去了,这些宗教没有消失,反而继续停留在泉州人的生活中。这些在泉州传播的宗教,也传入内地,比如摩尼教、佛教等也曾盛极一时,但是在内地却没有被保留下来。这其中固然有距离、皇权的不同而导致的差异,但是我想还有一层不能被忽略的因素,那就是环境。
泉州和淮河流域类似,生存环境都是不友善的,自然灾害频仍。在内地是干旱和水涝,十年九灾说明这里的灾难是常态。而泉州所在的东南沿海,同样如此。一方面是自然灾害,诸如台风、暴雨的破坏,加上山多,可利用的耕地稀少,因此生存资源同样贫乏。在生存处境上,它们有着相似性,面对生存危机所产生的对宗教的需求也同样迫切。
但是不同点在于,内地的苦难是没有希望的,而东南沿海的苦难,虽然艰难,但是还有希望在。
内地的自然灾难,让人看不到希望,因此他们才生出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哲学。活着只是本能的反应,不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持续。因此在这种没有希望的处境中,神灵其实是没用的。人们祈求神灵,并未带来任何苦难现状的改变,长久下去,这样的祈求也就没有动力和意义了。对于深陷苦难,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人们,让他们持有一种视死如归式的伟大信仰,是一种奢谈,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傲慢心态。既然他们的生活和对神灵的信仰没有任何关系,那么为什么要成为这些神灵的信徒呢。与神灵信任关系极难确立的结果,让他们生活在一种生存资源的本能掠夺状态中,这种状态让他们功利、现实,甚至唯利是从。因此,建制宗教所设立的那套规章制度,根本没有被人遵守的土壤,倒是这些大仙、树精之类的精灵,因为没有建制,反而能随来随走。因此,内地苦难处境下的神灵,都是没有特定驻地的神灵,他们在人们需要的时候,在他们生活稍微转好的时候,被人们拉回来解决生活中的危机。
东南沿海则不同,尽管耕地稀少,自然灾害频仍,但是他们并不绝望,因为大海可以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希望。他们可以驾着舢板穿越海洋,向海洋索取生活的资源。当然,海洋并不是一直和善,它也有自己的暴躁脾气。但是相对于海洋的风险来说,收益是与风险的大小成比例的。尤其是海洋贸易,从中所获得的利润是丰厚的。
既然在希望、风险和收益之间,有着稳定的正比关系,那么神灵在其中所起的作用,也就是稳定的。这样的状态产生的“神”就是一个稳定可靠的神。在出海之前,他们祈求妈祖保佑他们出海顺利,但是如果他们出海遇到风暴,那么这不意味着妈祖信仰的失灵,而是让他们更加信任妈祖,来化解这一风险。因为,他们每一次并不是盲目出海,而是在长久的生活中,积累了观察和预测海洋脾气的知识,因此他们出海的时候,安全返航的机会多于沉没大海的机会。这样,妈祖信仰就成为他们安全航行的情绪保障。
在这里,神灵的信仰并不是迷信,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交给神灵,出海犹如赌博一般,如果真是如此,那么神灵的信誉早就没有了。神灵在他们生活中存在的意义,更多的是一种激励,是一种情绪价值的满足,让他们在危难中,不至于因为恐惧而崩溃。因此,信仰给他们勇气,也给了他们安慰。
因为风险与收益的稳定回报,让他们与神灵之间也建立了稳定的关系。同时这种稳定的关系还带来了另一种益处,那就是群体认同。信奉妈祖的人,不论在哪里,都会因为妈祖信仰而建立一种信任关系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妈祖每年都要坐飞机,漂洋过海,到非洲或者美洲、东南亚去见她的信众。妈祖成为联系散居世界各地闽南人的纽带。
毕竟冒险行为不需要太多的规则,打破常规才能成就他们的收益。因此,妈祖信仰虽然繁盛,却至今没有成为像佛教、基督教那样的建制性宗教。
关羽确有其人,是三国时期一个勇敢的将领。本来桃园结义只是出现在历史小说中,历史中并未发生。关帝被封神并建立庙宇崇拜,大概出现在南宋时期。这个时期,因为游牧民族的征服,宋廷岌岌可危,因此华夷之辩成为民族大义的核心话题。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,刘关张的兄弟情谊才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,而被官方大肆宣扬,关羽也被封神封帝。
在东南沿海,因为特定的生存处境和海洋贸易的冒险活动,注定单枪匹马的个体很难成功,因此他们必须结为团体,才能共同对抗风险。那么对关羽的崇拜也就成为必须。
这就是为什么在泉州,关帝庙和天后宫成为香火最兴盛的两个宗教场所之原因。但是现在情况也开始改变。国际经济环境的低潮,让海洋贸易也陷入低谷,意味着生意并不好做。泉州人开始把积攒的财富卷在教育上。
泉州的民间活力依然在,虽然相较过去减弱不少,但是生存处境和环境的变迁,正在考验着泉州人,让他们思考未来的转型。
CT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CT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CT”的文章权归CT所有。未经CT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(010-82233254)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jidushibao2013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